行业聚焦|设施渔业分会成立大会圆满收官:科技赋能,共绘绿色渔业新蓝图

2025.05.23

   

   5月15日,浙江千岛湖碧波荡漾,群峰含翠。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设施渔业分会成立大会暨“智慧渔业·生态共富”研讨会在此隆重召开。这场汇聚“政、产、学、研、用”的行业盛会,不仅标志着我国设施渔业迈入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阶段,更以“科技为桨、生态为帆”,为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会场内座无虚席,来自全国设施渔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家、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图丨大会现场

❈❈ 设施渔业分会成立 
领导致辞:锚定方向,凝聚共识


图丨钱红建副县长致辞

      淳安县副县长钱红建首先致欢迎辞:“千岛湖坐拥‘天下第一秀水’,渔业资源丰茂,设施渔业正是我们打造‘蓝色粮仓’的关键抓手。分会的成立,将为淳安乃至全国渔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图丨王雪光副会长兼秘书长致辞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雪光则从行业全局出发,点明设施渔业的战略意义:“设施渔业是现代渔业的重要标志,是破解资源约束、实现稳产保供的核心路径。当前行业虽面临尾水处理难、智能化普及率低等挑战,但分会的成立将凝聚全链力量,以科技创新、全链协同、标准构建、国际合作四大任务,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图丨王安静副主委致辞

      民进浙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王安静以“科技兴农、生态富民”为切入点,强调:“浙江是‘两山’理念发源地,设施渔业需以智慧技术为引擎,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分会成立:宣读文件,宣告启航


图丨设施渔业分会全体代表合照

    在热烈的掌声中,王雪光宣读《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设施渔业分会成立文件》,正式宣告分会成立!

新任分会会长发声:使命在肩,共赴未来


图丨设施渔业分会新任会长郑展望讲话

      设施渔业会长郑展望表示“分会将以‘科技赋能、生态共富’为核心,聚焦技术标准化、产学研协同、国际资源整合三大战略,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助力中国设施渔业从‘跟跑’到‘领跑’!”

揭牌与颁证:仪式感中传递责任


图丨王雪光(右一)与郑展望(左一)共同为分会揭牌

      随后,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雪光与分会会长郑展望共同为分会牌匾揭牌,蓝底金字的“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设施渔业分会”字样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象征行业新起点。


           图丨王雪光向郑展望教授颁发分会会长任职证书

图丨王雪光向刘鹰教授颁发分会首席专家任职证书

证书颁发环节,王雪光为郑展望会长颁发任职证书,刘鹰院长(分会首席专家)接过聘书时表示:“未来将以科研成果转化为抓手,推动实验室技术‘落地生根’。”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等成员依次上台领证,现场氛围庄重而热烈。

会徽揭晓:设计里的行业愿景

图丨设施渔业分会会徽


图丨分会秘书长陈骏解读分会会徽

      分会秘书长陈骏上台解读会徽:“会徽以‘鱼形循环’为核心,融合齿轮(科技)与水波纹(生态)元素,蓝绿渐变寓意‘海洋资源’与‘绿色发展’。它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承载着‘传统渔业向现代化、生态化转型’的使命。”

务实笃行:第一次理事会部署新任务



图丨分会第一届理事会

      设施渔业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同步顺利召开。分会秘书长陈骏主持会议,分会理事会审议副秘书长人选,并发布2025年度工作计划:    

       对接市场需求建立产销数据平台,用市场反馈指导生产端技术升级,推动高价值水产品开发;  

    ◇ 突破技术瓶颈联合专家与企业,重点攻关循环水处理、病害防控等关键技术,培育智慧渔业示范基地; 

    ◇ 健全行业生态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制定养殖、加工标准,组织技术交流活动,促进产学研合作落地。

      “分会不是‘空架子’,而是‘实干家’。”郑展望表示,“未来将以月度沙龙、季度调研、年度报告为抓手,切实解决行业痛点,让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受益!”


❈❈“智慧渔业·生态共富”研讨会 

智慧碰撞:研讨会解码“生态共富”路径


    成立仪式后,“智慧渔业·生态共富”研讨会正式开启。来自江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的顶尖专家,以及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代表,围绕技术创新、模式升级、产业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度分享。


《未来食品:更美味、更营养、更安全、更可持续》--李江华

      • 未来食品革新江南大学李江华教授(陈坚院士团队)以“合成生物学+AI+智能制造”为关键词,展示了“更美味、更营养、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未来食品研发成果,为渔业产品高值化提供新思路。



《设施渔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与展望》--刘鹰

      • 模式创新引领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刘鹰系统解析“8大绿色养殖模式”,提出“政策支撑+科技赋能”双轮驱动,为产业升级提供“路线图”。



《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严力蛟

      • 乡村振兴实践: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严力蛟以安吉“美丽乡村”为例,分享“渔业+文旅”融合模式,通过智慧技术延伸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双赢。



《设施养殖适养水产品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张海琪

      • 种业技术突破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海琪聚焦“大口黑鲈雌核发育”“鳜鱼全雌品种培育”等关键技术,提出“种业升级+陆基工厂化”联合攻关策略,为浙江渔业提质增效注入“芯片”。



《智慧渔业绿色创新发展助力生态共富》--郑展望

      • 智慧技术赋能浙江农林大学郑展望教授以“3T融合+三产融合”为核心,阐述RAS智慧渔业如何推动高值化开发,实现“科技-生态-共富”闭环。



《绿色高效圈养模式与技术》--何绪刚

      • 绿色养殖破局华中农业大学何绪刚教授带来“绿色高效圈养模式”,通过机械化装备与尾水智能处理,破解传统池塘养殖“效率低、污染重”痛点,现场掌声不断。



《封闭循环水养殖鲑鳟鱼类关键技术研究与探讨》--徐世宏

     • 循环水养殖探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徐世宏高级工程师以“大西洋鲑封闭循环水养殖”为案例,展示精准调控水温、溶氧等参数的核心技术,为绿色高效养殖提供“实战样本”。


圆桌对话:共探“智慧+生态”新可能 


图丨“智慧渔业·生态共富”圆桌对话

     研讨会尾声,一场聚焦“智慧渔业·生态共富”的圆桌对话将氛围推向高潮。浙江大学刘鹰院长、千岛湖农业发展集团陈君董事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刘兴国研究员等嘉宾围绕两大核心问题展开头脑风暴

      刘鹰院长以“物联网监测+碳汇渔业”为例,指出“精准调控养殖环境,既能减少污染,又能提升产品品质,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陈君董事长分享千岛湖“养殖-加工-文旅”三产融合实践,强调“数字化营销让生态鱼卖出‘生态价’,品牌溢价反哺生态保护”。

      刘兴国研究员以“无人投喂系统+水质机器人”为例,说明智能装备如何降低能耗、提升资源利用率

      陆剑锋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则提出“AI分级+生物提取”技术,可开发功能性渔业产品,“让渔民从‘卖原料’转向‘卖科技’,收入翻番不是梦”。

      从千岛湖畔出发,中国设施渔业正以科技为翼、以生态为根,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深蓝海域。这场盛会不仅是行业里程碑,更吹响了渔业现代化转型的号角。未来,智慧渔业必将书写更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赢的故事,为全球食物安全与生态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期待下一次相聚,见证更精彩的“渔业未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