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畔大咖开讲!智慧渔业如何撬动生态共富新杠杆?

2025.05.21

      5月15日,以“智慧渔业·生态共富”为主题的研讨会在浙江淳安千岛湖畔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江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顶尖专家,科研院所代表,以及智慧渔业龙头企业负责人150余人,围绕“技术创新、模式升级、产业融合”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智慧碰撞,为中国智慧渔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共富路径提供了“科技方案”与“实践样本”。

      研讨会以“未来食品与渔业高值化”“智慧渔业模式创新”“智慧技术赋能”等专题报告拉开序幕,各位专家从理论前沿到实践案例,系统勾勒出智慧渔业的“未来图谱”。


      江南大学李江华教授(陈坚院士团队):用“生物制造”重构未来渔业蛋白供给

      李江华以《未来食品:更美味、更营养、更安全、更可持续》为题,提出“合成生物学+AI+智能制造”的技术组合,正颠覆传统渔业资源利用模式。他展示了团队在新质蛋白领域的突破: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1000公斤酵母24小时可生产2000公斤蛋白质,效率是大豆的200倍、奶牛的2000倍;成功将酵母菌体蛋白含量从50%提升至70%,溶解度从13.5%提升至90.5%,为开发“无鱼粉饲料”“细胞培养鱼肉”等新型蛋白产品奠定基础。“未来,渔民不仅能‘养鱼’,还能‘造鱼’——通过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出与天然鱼肉口感、营养高度相似的‘未来食品’,既缓解资源压力,又提升产品附加值。”李江华的展望引发与会者对渔业“第二曲线”的热烈讨论。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刘鹰:8大绿色模式破解“传统养殖困局”  

      作为智慧渔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刘鹰在《智慧渔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与展望》中系统解析“8大绿色养殖模式”,涵盖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工程化循环水(跑道鱼模式)、集装箱养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他以“跑道鱼模式”为例,展示其通过“小水体推水养殖+大水体生态净化”设计,实现养殖密度较传统池塘提升70倍(每平方米产量达102公斤),尾水固形物收集率超30%,污染排放降低80%。更令人关注的是其经济效益:江苏试点显示,该模式亩利润超5000元,较普通池塘提升30%。“智慧渔业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用工程化、智能化手段让传统养殖‘脱胎换骨’,既保生态又增收益。”刘鹰强调,“政策支撑+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是模式推广的关键。


浙江大学严力蛟教授:“渔业+文旅”激活乡村“美丽经济”

      严力蛟以《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为题,分享了安吉“美丽乡村”的实践样本。他指出,通过“智慧技术+文旅融合”,可将渔业从“单一生产”延伸至“全链增值”。例如,安吉某渔村通过物联网监测水质、AI识别鱼群生长状态,打造“数字渔场”;同时开发“渔事体验+鱼鲜美食+渔俗文化”文旅项目,游客可参与“智能钓鱼”“鱼鲜烹饪课堂”,并通过区块链溯源购买“数字渔场”直供的生态鱼。“数据显示,该模式使渔民收入从单纯卖鱼的1.2万元/年,提升至‘卖产品+卖体验+卖文化’的3.5万元/年,生态保护投入也因文旅收益反哺增加了40%。”严力蛟总结,“渔业的‘生态价值’,最终要通过‘场景化、体验化’转化为‘共富价值’。”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海琪:“种业芯片”为渔业提质注入核心动力

      “设施养殖要‘高产优质’,首先得有‘好种子’。”张海琪在《设施养殖适养水产品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中聚焦“种业攻关”,重点介绍三大突破:一是大口黑鲈雌核发育技术——通过翘嘴鳜异源精子诱导,成功获得外观正常的雌核发育鱼苗,为后续单性育种(全雌群体生长快30%)奠定基础;二是鳜鱼全雌品种培育——开发出3个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实现鱼苗期100%性别鉴定,全雌群体养殖成活率提升15%;三是光唇鱼规模化繁育技术——突破传统育苗瓶颈,500公斤亲鱼可稳定生产300万尾夏花苗种(效率提升4-5倍),成为山区26县“致富鱼”的核心支撑。“我们还在攻关草鱼耐碱新种质,未来可将盐碱水域利用率提升50%,为‘以渔治碱’提供‘浙江方案’。”张海琪的“种业蓝图”让与会者看到了渔业“芯片”的潜力。


浙江农林大学郑展望教授:三T融合+三产融合,RAS智慧渔业5.0构建行业新未来

      郑展望以《智慧渔业绿色创新发展助力生态共富》为题,指出RAS智慧渔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与现代渔业的结合,遵循未来食品的3T融合发展趋势,具有”高效化、生态化、标准化、智慧化、高值化“的特征,代表了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在三产融合方面,RAS 智慧渔业同样大有可为。以千岛湖规划项目为例,当地可凭借优质水资源,发展出完整产业链,依托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开发出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并通过文旅等提升品牌知名度,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他呼吁全行业打破壁垒,携手共建RAS智慧渔业生态链共同体,共同开创 RAS 智慧渔业的美好未来,为美丽乡村建设和美好生活创造贡献力量。


华中农业大学何绪刚教授:“绿色圈养模式”破解池塘养殖“三大痛点”

针对传统池塘“效率低、污染重、品质差”的痛点,何绪刚带来《绿色高效圈养模式与技术》的实践成果。他展示的“圈养桶”设计堪称“养殖神器”:桶锥部37°倾斜,固形物排出率>90%;配套高效增氧装备,高温季节溶氧稳定在4.5mg/L以上;捕捞装备实现“一网回捕率95%”。数据显示,该模式较传统池塘单产提升2-4倍,病害发生率降低50%,饵料系数下降10%,鱼体土腥味基本消除。“湖北试点中,100个圈养桶年产80吨加州鲈,塘口价18元/斤,总产值300万元,渔民人均管理效率从5亩/人提升至50亩/人。”何绪刚强调,“绿色圈养不是‘简单围桶’,而是通过‘宜机化场地+生态净化区+智能装备’的系统设计,让池塘养殖真正‘绿色升级’。”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徐世宏高级工程师:循环水养殖鲑鳟鱼的“精准控制术”

      作为冷水鱼养殖专家,徐世宏在《封闭循环水养殖鲑鳟鱼类关键技术研究与探讨》中,以“大西洋鲑封闭循环水养殖”为案例,展示了“精准调控”的核心技术。他介绍,通过“水温梯度控制(12-16℃分段调节)+溶氧动态平衡(8-10mg/L精准维持)+氨氮实时吸附(去除率>95%)”三大技术,实现了大西洋鲑从苗种到成鱼的全程可控养殖。“传统流水养殖需消耗大量山泉水,而循环水模式仅补充5%新水,养殖密度提升3倍(达30kg/m³),成活率从70%提升至90%。”更关键的是品质——循环水养殖的大西洋鲑肉质紧实、脂肪分布均匀,经检测,Omega-3含量较传统养殖高15%,“已成为高端餐饮的‘新宠’,售价较普通鲑鱼高20%。”徐世宏的分享,为冷水鱼养殖提供了“零排放、高收益”的“实战样本”。


      研讨会尾声,一场聚焦“智慧渔业·生态共富”的圆桌对话将氛围推向高潮。浙江大学刘鹰院长、千岛湖农业发展集团陈君董事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刘兴国研究员等嘉宾,围绕“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收益双赢”“智慧技术如何赋能渔民增收”展开头脑风暴。

      “精准调控是关键。”刘鹰以“物联网监测+碳汇渔业”为例,指出通过实时监控水温、溶氧等参数,既能减少污染,又能提升产品品质,“生态”与“经济”可同步增值。
      陈君分享千岛湖“养殖-加工-文旅”三产融合实践:“数字化营销让生态鱼溢价30%,我们用收益反哺湖区生态治理,形成‘养得好、卖得贵、护得牢’的闭环。”
      刘兴国则以“无人投喂系统+水质机器人”为例,说明智能装备可降低能耗20%、提升资源利用率15%,“渔民从‘体力活’转向‘技术活’,收入能翻一番”。
      合肥工业大学陆剑锋教授提出“AI分级+生物提取”技术,可将低值鱼加工为功能性食品,“渔民从‘卖原料’转向‘卖科技’,收入翻番不是梦”。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场行业智慧的“大阅兵”,更释放出清晰信号:智慧渔业正以科技为翼、以生态为根,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深蓝海域。
      正如会议总结所言:“未来,智慧渔业将书写更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赢的故事——通过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约束,通过模式升级实现生态友好,通过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共富,为全球食物安全与生态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期待下一次相聚,见证更精彩的“渔业未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