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以“未来食品与渔业高值化”“智慧渔业模式创新”“智慧技术赋能”等专题报告拉开序幕,各位专家从理论前沿到实践案例,系统勾勒出智慧渔业的“未来图谱”。

李江华以《未来食品:更美味、更营养、更安全、更可持续》为题,提出“合成生物学+AI+智能制造”的技术组合,正颠覆传统渔业资源利用模式。他展示了团队在新质蛋白领域的突破: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1000公斤酵母24小时可生产2000公斤蛋白质,效率是大豆的200倍、奶牛的2000倍;成功将酵母菌体蛋白含量从50%提升至70%,溶解度从13.5%提升至90.5%,为开发“无鱼粉饲料”“细胞培养鱼肉”等新型蛋白产品奠定基础。“未来,渔民不仅能‘养鱼’,还能‘造鱼’——通过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出与天然鱼肉口感、营养高度相似的‘未来食品’,既缓解资源压力,又提升产品附加值。”李江华的展望引发与会者对渔业“第二曲线”的热烈讨论。

作为智慧渔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刘鹰在《智慧渔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与展望》中系统解析“8大绿色养殖模式”,涵盖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工程化循环水(跑道鱼模式)、集装箱养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他以“跑道鱼模式”为例,展示其通过“小水体推水养殖+大水体生态净化”设计,实现养殖密度较传统池塘提升70倍(每平方米产量达102公斤),尾水固形物收集率超30%,污染排放降低80%。更令人关注的是其经济效益:江苏试点显示,该模式亩利润超5000元,较普通池塘提升30%。“智慧渔业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用工程化、智能化手段让传统养殖‘脱胎换骨’,既保生态又增收益。”刘鹰强调,“政策支撑+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是模式推广的关键。

严力蛟以《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为题,分享了安吉“美丽乡村”的实践样本。他指出,通过“智慧技术+文旅融合”,可将渔业从“单一生产”延伸至“全链增值”。例如,安吉某渔村通过物联网监测水质、AI识别鱼群生长状态,打造“数字渔场”;同时开发“渔事体验+鱼鲜美食+渔俗文化”文旅项目,游客可参与“智能钓鱼”“鱼鲜烹饪课堂”,并通过区块链溯源购买“数字渔场”直供的生态鱼。“数据显示,该模式使渔民收入从单纯卖鱼的1.2万元/年,提升至‘卖产品+卖体验+卖文化’的3.5万元/年,生态保护投入也因文旅收益反哺增加了40%。”严力蛟总结,“渔业的‘生态价值’,最终要通过‘场景化、体验化’转化为‘共富价值’。”

“设施养殖要‘高产优质’,首先得有‘好种子’。”张海琪在《设施养殖适养水产品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中聚焦“种业攻关”,重点介绍三大突破:一是大口黑鲈雌核发育技术——通过翘嘴鳜异源精子诱导,成功获得外观正常的雌核发育鱼苗,为后续单性育种(全雌群体生长快30%)奠定基础;二是鳜鱼全雌品种培育——开发出3个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实现鱼苗期100%性别鉴定,全雌群体养殖成活率提升15%;三是光唇鱼规模化繁育技术——突破传统育苗瓶颈,500公斤亲鱼可稳定生产300万尾夏花苗种(效率提升4-5倍),成为山区26县“致富鱼”的核心支撑。“我们还在攻关草鱼耐碱新种质,未来可将盐碱水域利用率提升50%,为‘以渔治碱’提供‘浙江方案’。”张海琪的“种业蓝图”让与会者看到了渔业“芯片”的潜力。

郑展望以《智慧渔业绿色创新发展助力生态共富》为题,指出RAS智慧渔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与现代渔业的结合,遵循未来食品的3T融合发展趋势,具有”高效化、生态化、标准化、智慧化、高值化“的特征,代表了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在三产融合方面,RAS 智慧渔业同样大有可为。以千岛湖规划项目为例,当地可凭借优质水资源,发展出完整产业链,依托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开发出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并通过文旅等提升品牌知名度,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他呼吁全行业打破壁垒,携手共建RAS智慧渔业生态链共同体,共同开创 RAS 智慧渔业的美好未来,为美丽乡村建设和美好生活创造贡献力量。

针对传统池塘“效率低、污染重、品质差”的痛点,何绪刚带来《绿色高效圈养模式与技术》的实践成果。他展示的“圈养桶”设计堪称“养殖神器”:桶锥部37°倾斜,固形物排出率>90%;配套高效增氧装备,高温季节溶氧稳定在4.5mg/L以上;捕捞装备实现“一网回捕率95%”。数据显示,该模式较传统池塘单产提升2-4倍,病害发生率降低50%,饵料系数下降10%,鱼体土腥味基本消除。“湖北试点中,100个圈养桶年产80吨加州鲈,塘口价18元/斤,总产值300万元,渔民人均管理效率从5亩/人提升至50亩/人。”何绪刚强调,“绿色圈养不是‘简单围桶’,而是通过‘宜机化场地+生态净化区+智能装备’的系统设计,让池塘养殖真正‘绿色升级’。”

作为冷水鱼养殖专家,徐世宏在《封闭循环水养殖鲑鳟鱼类关键技术研究与探讨》中,以“大西洋鲑封闭循环水养殖”为案例,展示了“精准调控”的核心技术。他介绍,通过“水温梯度控制(12-16℃分段调节)+溶氧动态平衡(8-10mg/L精准维持)+氨氮实时吸附(去除率>95%)”三大技术,实现了大西洋鲑从苗种到成鱼的全程可控养殖。“传统流水养殖需消耗大量山泉水,而循环水模式仅补充5%新水,养殖密度提升3倍(达30kg/m³),成活率从70%提升至90%。”更关键的是品质——循环水养殖的大西洋鲑肉质紧实、脂肪分布均匀,经检测,Omega-3含量较传统养殖高15%,“已成为高端餐饮的‘新宠’,售价较普通鲑鱼高20%。”徐世宏的分享,为冷水鱼养殖提供了“零排放、高收益”的“实战样本”。
